摘要:今年上海遭遇“百年一遇的高温十月”,给球员、观众及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考验。
谁也没有想到,一场顶级的网球赛事竟然在金秋十月遇上“百年一遇”的高温。10月12日,2025年ATP1000上海劳力士网球大师赛在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中收官,却创下了票房破亿、观赛人次超24万的双重纪录。这场“高温大考”背后,是赛事运营的智慧、城市服务的温度,更是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有力见证。
直面高温挑战,坚守竞赛公平底线
“这是上海大师赛有史以来最炎热的一届。”不等媒体记者发问,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亦斌一开场就抛出了今年赛事的最“热门”话题。
他说,去年大师赛遇到的两个最大瓶颈是雨水干扰和大牌球员训练场地容量不足,所以,去年赛事一结束,上海马上启动整改,仅仅花费了6个月时间,就在2号馆加了新的顶棚,将17号球场扩建到1200个座位,作为大牌球员训练专属场地。
今年赛事的高温天气让球员不太适应。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影
“没有想到这些准备工作做完后,今年最大的问题是百年一遇的‘高温十月’,无论是球员比赛、观众观赛,以及所有工作人员为赛事做出的努力都非常辛苦。”杨亦斌说,他和工作人员也注意到,很多观众说,旗忠网球中心中央场馆设施一流,既然连续多天都太热,球员和观众都受不了,“为何不关顶开空调”?
答案关乎网球运动的核心——公平。杨亦斌解释,ATP现行规则中并无“高温停赛”条款,且全球9站大师赛中仅上海和马德里拥有可关闭顶棚的场馆,巴黎站是室内场馆,其他6站碰到下雨的话也只能“看天吃饭”。
“前三轮单打赛事占比超八成,每日需安排四场以上单打,若中央球场关顶开空调,而在2号馆、外场比赛的球员却要忍受高温,这违背了竞技体育的公平原则。”杨亦斌透露,尽管如此,赛事方的应对并未缺位:4日起向观众免费发放冰袋和冰宝贴;5日紧急铺设临时电缆,开启中央球场环廊空调;更与ATP紧急磋商,引入WBGT(湿球黑球温度)指数作为未来关顶决策的科学依据。这场高温,正催生着网球赛事管理新标准的诞生。
票房突破亿元,衍生品日销近200万元
尽管遭遇极端天气,在半决赛开打之前,本届赛事总票房仍突破1亿元(不含贵宾席),预计总观赛人次逾24万。更值得关注的是观众结构:境外观众占比10%,上海本地占30%,全国其他地区观众达60%。“这说明赛事的全国和海外辐射力正在增强,海外观众比去年增长了2%。”杨亦斌分析。
数据显示,某知名自媒体博主现场随机访问的10位观众中,9人是网球爱好者,1人是球员家长。“中国家长‘卷’起网球来非常厉害。”杨亦斌笑言,“现在5岁就开始学球的孩子比比皆是。”网球运动以其隔网对抗的安全性、强烈的时尚社交属性和教育加分项,正成为新一代家庭的首选。
大师赛的纪念品在近两年很受欢迎。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影
与此同时,“爆炸头”的兄弟“卷毛头”玩偶、周杰伦联名款产品很受欢迎……本届赛事特许商品日销售额比去年增长60%,最高的单日销售额近200万元。
杨亦斌揭秘爆款背后的逻辑:“现代体育消费越来越注重情绪价值,去年火起来的那个卷毛头,原型是我们的一个同事,后来球迷都说像谢尔顿,今年这个卷毛倒是很像辛纳。”
据了解,今年大师赛的700多款产品精准覆盖女性、亲子等细分人群,通过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形成强大的品牌共鸣。小小的纪念品,已成为连接赛事与球迷的情感纽带。
构建网球生态,从“一场赛”到“一座城”
最近三年,上海大师赛变身超级大师赛,赛程延长至14天,引发“赛程是否过于冗长”的讨论。杨亦斌表示,这实为顺应国际趋势之举。“全球9站大师赛中,7站已采用两周赛制。对德约科维奇这样的老将而言,多一天休息意味着更好的竞技状态。”
中央场馆美轮美奂。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影
与此同时,全球职业网球赛事的共同趋势都是延长赛程,比如四大大满贯正向第三周扩展,明年的澳网已经宣布将在正赛开赛前一周,办一个职业球员一球制胜的比赛;美网则从今年开始,在正赛前一周,安排明星或者大牌运动员的混双比赛。这些,都是为了让自己的赛事内容变得更丰富,增加对于球员、球迷的吸引力。
票务改革同步推进。日夜场分场制度让上班族和学生群体可灵活选择观赛时段;60元外场票含消费抵扣,旨在降低观赛门槛;“我们还在研究明年的票务政策,比如说,2号馆的下层单独售票,上层则对外场观众和中央场馆观众免费开放,这样或许可以将2号馆的场地利用率提升40%。”
大牌球星自带流量,具备天然的吸引力,但费德勒、纳达尔已退役,德约科维奇也进入职业生涯尾声,上海大师赛如何保持吸引力?杨亦斌给出了长远答案:构建完整的网球生态。
闵行将要启动网球小镇建设。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影
今年10月1日,久事体育与ATP签署战略合作,将共建“久事国际网球学校”和职业竞训基地;旗忠网球中心将打造会员制俱乐部,实现“一场多用”;闵行区25平方公里的“网球小镇”规划也已启动,推动“网球+科技”“网球+旅游”等业态融合。
“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场比赛,更要培育一片土壤。”杨亦斌说,“当上海的街头巷尾都有网球氛围,当中国的网球人口持续增长,我们的赛事自然会长盛不衰。”
中国赛季启航,上海担当文化使者
今年的赛事当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中文元素越来越多:德约科维奇多次手写汉字感谢球迷,并用中文录了多段视频;梅德韦德夫多次夸赞“上海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因为正逢中秋佳节,多名球员录制了朗读唐诗的视频;更令人惊讶的是,多位裁判也在比赛进行时用中文说出“毛巾”“请坐”等中文,让网球成为文化交流的天然媒介。
费德勒连续多年回沪上演挚友之夜。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影
随着ATP(职业网球联合会)和WTA(国际女子网球协会)在中国举办更多的赛事,今年首次出现了“中国赛季”的概念,以9月14日的北京、成都、杭州为起点,至11月2日的九江和香港结束,包括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网球大师赛、武汉网球公开赛、宁波网球公开赛、广州网球公开赛在内的9站巡回赛,近两个月的时间预计吸引超过100万人次观赛,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消费超20亿元。
杨亦斌透露,上海将在明年承办“中国赛季”启动仪式,联动国内九大职业赛事,形成品牌合力。“国际赛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平台。”杨亦斌表示,从费德勒在外滩的“水上网球”,到球员家庭游览迪士尼,这些充满人情味的场景,通过球星们的传播,向世界展示着一个生动、立体、迷人的上海。
赛事终会落幕,但城市与体育的共生共长永不停歇。这场在高温中依然热情如火的网球盛宴证明:上海,不仅有能力承办顶级赛事,更有智慧将赛事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头图为球迷在看台上为球员加油助威配资搜。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影
满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