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双11”期间(10月20日至11月16日),全国多地消费者反映双十一商品到手价远超预期,中国消费者协会监测显示,此期间“优惠套路”负面信息超过十万条,先涨后降、尾款涨价等问题频发,让双十一商品到手价沦为“运气游戏”,引发广泛关注。
多重套路致到手价失控,案例触目惊心。
此次双十一商品到手价乱象并非个例,呈现“规则复杂+暗箱操作”双重特征。据新华网报导,中消协28天监测期内共收集“消费维护利益”相关信息20176208条,其中“优惠套路”类占比超5%,核心问题集中在价格虚假波动与规则陷阱两大方面。
各地消费者频遭秒杀陷阱,如上百元元抢购的电动车被商家以“定金链接”为由拒提。
平台流量博弈与商家逐利双重驱动。
复杂的优惠规则本质是平台的流量争夺策略。中消协报告指出,今年“双11”促销规则再度复杂,部分商品价格先涨价再打折,同时存在优惠券使用不便、活动福利难以兑现等问题。部分平台甚至通过技术手段隐藏优惠限制条件,加剧了双十一商品到手价的不确定性。
商家逐利则是价格乱象的直接诱因。在直播带货领域,“先涨后降”已成潜规则。据新华网报导,8.8元两条的“虫草内裤”、17元三条的“人参内裤”等看似离谱的商品,在某个直播间月销售额都超过了250万元。部分和田玉直播间还引导私下交易规避监管——有媒体记者在4个直播间购买了“和田玉”,送检结果11件产品中7件为大理石仿冒。这些操作既提升了表面销售额,又能通过价格操纵实现利润最大化。
消费者吐槽与板块波动并存。
普通市民对双十一商品到手价乱象怨声载道。中消协数据显示,在拉长活动时间、比拼优惠力度之外,有些平台选择走回老路,重新玩起“优惠套路”的把戏,令消费者心生反感。
股民则关注乱象对电商板块的冲击。以九号公司为例,其电动车秒杀纠纷曝光后,股价受到影响。机构研报指出,消费信任度下降可能影响电商平台四季度GMV增速,近期电商板块整体波动率有所上升,反映市场对行业口碑风险的担忧。
监管加码推动行业回归理性。
监管部门已着手整治乱象。市场监管总局针对“双11”发布专项通知,要求商家明码标价、禁止虚假优惠。中消协则建议建立“优惠规则透明化”机制,要求平台提前公示优惠适用范围和计算方式。
行业趋势已现调整迹象。部分头部平台开始简化优惠规则,推出“单件直降”“价保自动退差”等服务。业内预测,未来“双11”将从“价格战”转向“服务战”,双十一商品到手价的透明度将逐步提升。
总体而言,双十一商品到手价全凭运气的乱象,是行业高速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随着监管收紧与平台转型昆明配资最新消息,“双11”有望回归“优惠真实、规则简单”的本质,既保障消费者权益,也推动电商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满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